
4万吨级新型战舰下水,全球罕见搭载电磁弹射系统,这样的场面,国内外军事圈都很难假装没看见。2024年12月27日,随着沪东中华造船厂一声汽笛,编号51的“四川舰”静静入水,一项中国海军的全新尝试被推到台前。
“四川舰”属于076型两栖攻击舰,是这一型号的首制舰。官方资料显示,它的最大亮点是同时采用了双舰岛结构和电磁弹射、阻拦索系统,这种组在现役各国“移动海上机场”里尚未出现。前舰岛负责航行,后舰岛专门管航空,飞行甲板从舰首铺到底,支持固定翼与直升机混运作,为舰载机活动提供充分空间。
电磁弹射系统这次首次被应用在全球两栖攻击舰上,实现从直升机、无人机,到如歼-15、歼-35等固定翼战斗机的弹射飞。相比传统的蒸汽弹射,电磁方案不仅速度更快,维护难度也大幅降低,尤其适大批量、持续的舰载机作业。这意味着“四川舰”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两栖投送平台,更兼具轻型航母的能力。
建造速度同样是“四川舰”的标签之一。自2023年初开工,仅用不到两年完成下水,其主体装配阶仅花13个月。高效率背后,是模块化造船工艺的成熟。对比美国“美利坚号”同级平台,中国的建造速度无疑打出了加速度。
“四川舰”全通甲板和坞舱兼备,既能搭载两栖作战装备,也能顺利载舰载机、预警机及无人机编队。舱内能容纳气垫艇和主战坦克,对两栖登陆行动的支援延展性更大。官兵生活区和医疗舱设置,为长期远航和高强度演训奠定保障。
四万吨的体量,比一些传统航母如法国“戴高乐号”还要大。但与之不同,“四川舰”注重多功能综、平台弹性,更突出智能装备与无人作战系统的嵌入,比如空警-600预警机、攻击-11无人机等都成为标配选项。公开海报上,无人机折叠翼整齐排列,预示着未来无人化海战场景的提前布局。
电磁弹射+阻拦索的组,是中国现有两栖攻击舰型从未涉足的新高地。以美军“闪电航母”(如“美利坚号”搭载F-35B)为镜像,中国则在平台尺寸、弹射能力和载机多样性上提出了另一套解法。这种创新让中国海军的远海行动力和战场投送方式出现质变。
下水后的“四川舰”进入码头舾装阶,目前已安装多型电子设备和动力系统,2025年将推进电磁弹射装配。根据相关报道,11月中旬海试启航时,五艘拖船协同牵引,首要检验动力系统与电力保障。推进装置采用燃气轮机与柴油机组,雷达通信用上多频阵列,甲板防滑、防腐涂层等细节也已就位。
专家分析,若按当前进度,2026年底至2027年上半年“四川舰”有望正式服役。性能测试和参数优化将以“福建舰”等航母的海试经验为重要参考,整体进度极具可持续性。
从历史纵深此次下水的“四川舰”标志着中国两栖作战平台向航母与两栖舰的复体方向演化。与印度“维克兰特号”、法国“戴高乐号”同级相比,四川舰在多平台协同、机库规模及无人机集群整能力上,都体现出独具一格的探索路线。
“四川舰”不仅意味着中国海军在船坞、装备、舰载机三个层面补齐短板,也释放出快速建造与智能作战并重的明确信号。区域安全环境复杂的背景下,这一平台的出现,为未来远海控制、分布式兵力投送和制空作战提供了全新选项。
根据国防部公开信息,未来“四川舰”将持续完善舰机融,推进远海能力提升。相关成效还需跟进观察。你认为,在装备智能化和无人化日益普及的趋势下,两栖攻击舰的任务边界还会有哪些新突破?
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
北京股票配资网,明利配资,配资公司100强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