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五代机产能飙升传递何种信号?
伴随着歼-20、歼-35家族出现在阅兵训练场,CCTV-13也借助“揭秘歼-15”的名义,大方展示了歼-35繁忙的生产线。曾经由歼-20.歼-16与歼-10C,组成“空军三巨头”的辉煌,已经悄然结束,全面隐身化的浪潮正式拉开序幕。
■配角也可以是主角
一、歼-20和歼-35家族发展
歼-20家族这次是基于初代型号,衍生了单座歼-20A和双座歼-20S。其中前者最明显的变化就是“脖颈”变粗,这种改动强化了超声速性能,付出了后方视野被遮蔽的代价。几乎完美契合近距格斗日益凋零,超视距空战成为主流的发展潮流。机首下的EOTS也相应升级,配合必然会改进的内部航电,歼-20A属于正常技术迭代的产物,类似从歼-10A到歼-10B的演变。
■枝繁叶茂的歼-20家族
相比之下,歼-20S就有点划时代的味道了。美军早年提出了有人驾驶战斗机,操作无人机作战的理念,也就是“协同作战飞机(CCA)”,后面因为控制软件智能化水平没有达到预期,不得不放缓。而国内则另辟蹊径,通过增设一名飞行员,专职操作无人机解决了问题。2021年歼-20S原型机曝光,近期正式公开露面。基于无人机搭载的弹药、传感器,就是战斗机弹药、传感器系统的一部分,更能替代战斗机执行危险任务的原则,歼-20S未来执行复杂攻击、电子战任务的潜力,远大于同代单座机。
■歼-20S筹备了很长时间
歼-35家族现有的两个成员悉数到场,现役涂装预示着至少是小规模交付测试状态,这也得到了央视节目中,歼-35以不同姿态准备下线的画面证实。其中舰载版歼-35发展节奏基本与福建舰同步,两者服役和形成战斗力的时间节点也高度接近,预计到2028年能出现福建舰出海弹射歼-35机队,宣告全球第二款舰载隐身战斗机成军的场景。陆基版歼-35A虽然颜值很高,但地位不及重型歼-20A,凭借成本优势保证装备数量,不要重蹈“侧卫”系列充斥俄罗斯空天军,但数量无法满足俄乌战争前线需求的覆辙,才是核心使命。
■歼-35A的优势在于服役规模
二、“空军三巨头”被五代机取代
从空军的角度看,歼-20A、歼-20S和歼-35A的配置,和10年前歼-20、歼-16和歼-10C的组合几乎一模一样。其中歼-20A和歼-20都是经典的重型空优平台,凭借大航程、大功率机载雷达称雄;歼-20S和歼-16则是基于重型平台增设飞行员,来完成复杂操作,满足多用途需求;歼-35A和歼-10C的性能,在同代装备中属于普通水平,但性价比都是毋庸置疑地高。换句话说,新旧两代共六款战斗机,正在一对一更新换代,推动空军装备水平从“五代机为骨干,四代机为主力”,蜕变成“五代机全面铺开,四代机步入二线”的新格局。
■在“歼-20D”问世前,歼-16D的地位仍然独一无二
三、国产五代机产能飙升
作为渲染“中国威胁”的一部分,以美国“军事观察”杂志为代表的多家海外媒体,一直声称中国歼-20每年交付100多架,甚至超过120架。在F-35衍生三种型号,手握全球订单,历史最高月产能也只有13架的情况下,只供应中国空军,又是双发重型布局的歼-20,年产能过百架是万万不可能的。参照歼-11B和歼-16的产能巅峰,歼-20每年能交付40架就是非常理想的成绩了。不过,随着歼-20A、歼-20S开始量产,歼-35和歼-35A也纷纷下线,四款五代机年产能突破100架是没有问题的。特别是随着歼-35A进军出口市场,这个数字还将继续上涨。
■只靠初代歼-20拉不动产能
结语
如今F-35总交付数量1100多架,算上F-22A和歼-20,全球五代机服役规模已经超过1500架。但除了以色列F-35I突袭伊朗,五代机整体存在感并不强,俄乌战争、印巴空战仍然以四代机为绝对主力,甚至国内歼-16和歼-10C的出场率也很高。背后的主要原因,是美国从政治层面控制F-35出口,严格把控使用区域,国内歼-20占比依然偏低,性能也比较敏感。而随着歼-20、歼-35全面铺开,这些无形限制将不复存在,不仅国内要加速铺开五代机,歼-35E对外供应,也将刺激全球五代机的应用范围大增。
北京股票配资网,明利配资,配资公司100强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