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日释放出一个震撼信号:莫斯科可能进入乌克兰导弹的打击范围。
9月25日,他在接受Axios采访时直言,如果俄罗斯继续发动战争,克里姆林宫高层最好清楚“最近的防空洞在哪里”。他强调,若俄方攻击乌克兰,乌方必然会进行反击。这番话虽然没有明确点名要打击克里姆林宫,但已经传递出明显的威胁。
就在前一天,泽连斯基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与特朗普会面时表示,他请求美国提供一种“能加快结束战争的新型武器系统”,借此迫使普京走向谈判桌。特朗普回应说:“我们会努力。”与此同时,美国副总统万斯也公开表示,特朗普对俄罗斯的耐心正在消耗,因为普京没有展现出足够诚意来终止冲突。
展开剩余79%泽连斯基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豪赌。他深知,如果乌克兰能获得远程打击能力,那么在未来谈判中将掌握更大的主动权。换句话说,他需要的是谈判中的“筹码”。而一旦乌军真的把战火烧到俄罗斯本土,局势就可能失控,北约也难以继续置身事外。
9月28日,万斯在接受美国福克斯新闻采访时更是松口,美国可能通过北约盟友向乌克兰提供射程超过2000公里的“战斧”巡航导弹,其打击范围直接覆盖莫斯科。只不过,这些武器并非“免费援助”。特朗普政府打算由欧洲国家出资采购,美国军工企业负责供货,乌克兰则是最终使用者。以“战斧”为例,每枚造价高达150万美元,配套系统动辄数千万美元,总花费轻松达到数亿美元。
事实上,这套“剧本”美国并不是第一次上演。9月中旬,荷兰、德国、比利时已经联合采购了美制“爱国者”防空系统和“海马斯”火箭炮,金额高达数亿美元,结果让洛克希德·马丁股价大涨,而欧洲多国的财政赤字则持续扩大。可以说,美国一边赚取巨额利润,一边把欧洲拖进更深的泥潭。
面对泽连斯基的挑衅和美国的动作,俄罗斯方面没有正面威胁,但语气中却透露出冷峻的警告。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9月29日回应称,俄方正在密切关注“战斧”导弹可能交付的问题,并指出必须先弄清这些导弹由谁操作,再决定俄方如何反应。当被问及“若克宫遭袭将如何应对”时,他只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:“最好不要再谈这个问题,大家都明白会发生什么。” 这实际上是在给对手心理施压:不明说,但后果自知。
与此同时,普京签署总统令,启动秋季征兵,计划招募13.5万人。俄罗斯不仅没有因持久战而表现出疲态,反而通过制度性举措进一步强化备战。这释放的信号很明确:如果西方持续升级援助,俄罗斯已准备好长期对抗。
值得注意的是,美国在调整援助策略后,欧洲逐渐从“帮忙提供武器”变成“自己出钱采购”。这样一来,美国只需要“出政策”,军火商收款;乌克兰负责“出人”,而欧洲则成了主要的资金来源和风险承担者。万斯甚至公开表示,这场冲突发生在欧洲的“后院”,因此欧洲理应承担更多责任。
然而,俄罗斯早就警告过:任何向乌克兰输送武器的欧洲国家,其境内军火库与运输线路都可能成为俄军打击目标。波兰、德国、罗马尼亚等作为主要中转地,若冲突升级,极可能首当其冲。
更复杂的是,普京不仅加深与中国的合作,还在近期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达成共识,获得朝鲜的全力支持。考虑到朝鲜在军工生产和动员方面的强大能力,这为俄罗斯的长期抗战提供了潜在助力。
欧洲各国当然清楚背后的风险,但在北约体系内,如果谁退出援助,就几乎等于政治自杀。像波兰、立陶宛、爱沙尼亚早已和乌克兰深度绑定,而德国即使财政吃紧,也不敢贸然退场。
如今的局面是:欧洲在资金和政治上被牢牢绑在战车上,却失去了真正的决策权。它既要为战争付出巨额代价,又要承担和平的希望,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推向战争的前线。
从泽连斯基的“防空洞威胁”,到“战斧”导弹的可能部署,再到普京的征兵令,这些信号都指向一个危险趋势——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直接冲突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能。而欧洲,正在被一步步推到最危险的位置。
发布于:天津市北京股票配资网,明利配资,配资公司100强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